Learning Journal for Interpreting (GITI Second Semester)
Grace Huang
這次的報告也是不同項目討論學期心得,不過最重要的其實是最後一段!
Sight (Chinese into English)
目前分類:翻譯所的日子 (27)
- Jun 29 Fri 2007 01:00
口譯學期心得報告
- Jun 21 Thu 2007 00:11
Occupational Hazard
Occupational Hazard--工作職業環境上所存在的危險因素。
其實白話來說,就是職業病啦!
我覺得,我患了嚴重的職業病。
當老師的時候,即使不在學校也愛管東管西。到親戚家看到表弟還要趁機機會教育說教一番、看到妹妹駝背又愛碎碎念...
- Jun 15 Fri 2007 17:35
所謂的Bluffing
昨天是所上的資格考試,也是一年級升二年級的鑑定考試,通過了才能繼續念二年級。班上同學都如臨大敵,在考試前展開魔鬼訓練,集訓練習。考前一個禮拜,天天泡在練習室或口譯廂裡,逐步口譯練完練同步口譯,同步練完練逐步口譯,然後不時的穿插聊天打屁吃東西玩電玩...
最後的結果,是班上所有同學都通過了,結局皆大歡喜。
考完講評時,M老師跟我說,考的不錯,似乎就這樣讓我輕鬆過關了。但是老實說,自己有幾量重,還是自己最清埜。其實自己的表現沒有特別突出,頂多只能說是四平八穩而已。一開始考英進中逐步口譯(也是我最害怕的一科),因為有些緊張,筆記做得亂七八糟(一部分原因是緊張,另一個原因就是原本就還不夠好了),很多應該抓到的小地方沒有抓到,只能很鎮定、狀似很有自信的,把大意譯了出來。考完講評時,M老師說,其實我有好幾個小地方有出錯,但是或許因為說話時那種言之鑿鑿的態度,讓評審們都沒有注意到我的錯誤吧!
- Jun 09 Sat 2007 13:50
《漸》
好像是國中還高中的國文課本,有一篇豐子愷的文章,叫做《漸》。豐子愷說:「『漸』 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為恆久不變。」 這篇文章寫於1925年,今年2007年,經過八十多年之後,還是覺得歷久彌新。
以前在游泳隊練習,固定的模式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菜單」。比如說這次練習,我的菜單是100公尺*15趟,每趟計時2分鐘。意思就是說,我必須在2分鐘內要游完100公尺,如果只花了1分半就游完,剩下的30秒就是我的休息時間,休息到2分鐘到的時候再出發開始下一趟。
一開始加入校隊練習的時候,教練非常仁慈,讓我游一趟的時間通常滿充裕的,一躺游完可以有一段不短的休息時間,所以前面幾趟通常輕鬆愉快。只是,過了前面幾趟之後,速度開始越來越慢,也越來越吃力。游到後來,常常游完100公尺剛好2分鐘,碰到岸邊時根本沒有休息時間,馬上又必須再開始下一趟。那個時候,每次拼命游到岸邊,都會覺得好像快喘不過氣來了,還要再開始下一趟,根本是一種折磨。經過慢慢練習,平均分配速度,已經可以掌握時限,感到游刃有餘時,教練又會再把原本的時限再縮短一些。於是,就這麼一直跟時間賽跑。
很神奇的,這樣一年練習下來,本來游100公尺需要2分多鐘的我,這樣一路被操下來,游一趟的時間竟然大幅縮短,後來的表現根本跟一開始相較起來簡直判若兩人。於是,也從這種以分秒為單位的練習之中,很深刻的體會到「漸」的奧妙。
- May 22 Tue 2007 23:07
關於口譯這回事
很認同、也很喜歡M老師上課說的一句話...大意大概是這樣子的...
口譯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人與人之間互相了解和溝通。如果翻譯時只是為了表現自我、顯示自己很強很厲害;翻譯時只是為了想到某種漂亮流暢的翻法,然後自己很high很爽的話...這樣子的口譯員聽起來,比起心裡想著聽眾、想要助人溝通的口譯員,又感覺完全不一樣了。
很喜歡老師的話,因為總覺得學習口譯的技巧,終極目的不是為了要翻得好、翻的漂亮、翻的流暢,然後自己頗有成就感、得意洋洋(即便我常常落入這種錯誤的觀念中)。而是應該想著,如果能夠翻的好、翻的漂亮、翻的的順暢,會讓聽眾覺得很舒服、很容易理解,如此而已。
- Apr 27 Fri 2007 10:25
喜歡這樣的感覺
前兩天是師大輔大翻譯所聯合模擬會議的日子。也可以說是二年級學長姊學期末專業考試前的模擬考。校方安排一場會議,設定主題、邀請講者,主要是讓二年級學長姊們練習在國際會議中做同步口譯。
會議之前,看著學長姊們慎重其事的盡心準備;自己也參與、見習整個活動過程。會議結束後,回學校途中,跟同學、學長姊一起搭公車,一路上談著聊著他們今天的表現。雖然模擬會議不是一場比賽,兩校也沒有要較勁的意味,但是同校的大家聚在一起,就有一種team的感覺。不知道為什麼,這種情境一直讓我想到選舉。好像學長姊是候選人,學弟妹是一旁出點子加油打氣的智襄團(雖然沒出什麼力就是了)。總之,就很像一個團隊。
我們團隊的候選人都很謙虛,即使表現已經很棒了,卻還是很虛心的詢問學智襄團們的建議。在這過程之中,忽然有種莫名的感動。很欣賞那種謙虛的態度,那是口譯員都該具備的特質。在學長姊身上,我都已經看到了。
- Apr 14 Sat 2007 23:45
投資報酬率
在這個注重效率的社會,我們常常會聽到,要做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事。大人們告訴我們,把力氣花在可能會有最大收獲的地方。高中念書時,是這樣分配自己的時間的;大學選校系時,也是這麼決定自己的未來。不過最近卻有種感覺,覺得要成為會議口譯員,真的是投資報酬率非常低的一件事。
前兩天,跟同學們到某知名大飯店去見習老師做同步口譯。富麗堂皇的宴會廳樓上,穿過一扇扇門,好像來到了個另一個世界,可惜這個世界不是什麼世外桃源。口譯員工作的地點,在充滿鍋碗瓢盆、亂七八糟的廚房深處,穿過一扇扇門,來到鳥瞰會場的一個小房間。雖然美其名為口譯廂,旁邊卻堆著大堆雜物,大概可說是「疑似」儲藏室的地方了。
講者是位股市名嘴,講話極度誇張,又不知所云;說話聲量震耳欲聾,光是坐在台下當聽眾,就感到極度的不舒服(口譯員更不用說了吧)。很想找看看講者身上有沒有一個開關,可以turn down the volume.
當然老師還是一樣專業,臨危不亂的把工作做完,表現也可圈可點。只是,見識到了這種情況,就會不斷的想到投資報酬率的問題。
一個學生努力練習、用力練習,在翻譯所接受兩年的磨練、流汗流淚,好不容易通過專業考,獲得一張進入市場的門票。但是僅獲得門票還不足夠,展現實力(如果真的有番真功夫的話),才能在這個圈子裡生存下來。所以現在的我們,如此的努力學習,或許或許,未來有一天可以到某大飯店的某個小儲藏室裡,替某位不知所言為何的講者擔任口譯了。如果是這麼看來,那投資報酬率還真的一點兒也不高。
- Apr 10 Tue 2007 22:10
What American accent do you have?
從同學那看到的小測驗,測試自己說英文的口音,挺好玩的。不過結果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呢。我明明就是northeast accent啊...
What American accent do you have?
Your Result: The Midland
|
- Apr 10 Tue 2007 22:02
口筆譯證照考 年底登場
口筆譯證照考 年底登場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7.04.10 03:26 am
- Mar 03 Sat 2007 11:53
寫信給天下雜誌
自從上了譯研所之後,練習時常常用天下雜誌網站上的資料,覺得這是一本內容豐富的雜誌。而且網站中又有影音資料,可以用來練習口譯。前一陣子天下推出了英文網站,有了英文的文章,要用這些材料來練習翻譯更加方便了。不過覺得有一個小地方可以更好,就是希望能在英文網站的文章之下,附上中文文章原文,讓讀者更容易對照參考。今天寫了封信給他們,給了這個小小的建議。如果你也常用這個網站,寫封信給天下吧!
-----------------------------------------------------------------------------------
天下雜誌您好:
我是貴雜誌的忠實讀者,非常喜歡貴雜誌每期提供之豐富多元資訊及在網站上提供的影音資料。而前陣子所上線的英文網站,對讀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其中翻譯文章的文筆通順流暢,不只是獲得知識的絕佳方法,也提供了讀者另一語文學習的管道。
而在此對於英文網站內容,提出一些建議。因為發現英文網站與中文網站內容未必互相對應,在閱讀時若想要對照較為困難,或者中文網站中並無中文原文文章做依據。因此,強力建議將網站上英文文章之原文一併貼出,或在英文文章提下提供中文文章連結,相信對讀者來說,可便於對照,並且提升閱讀效率。
- Feb 15 Thu 2007 21:12
白肉與黑肉
上翻譯所之後,有好幾堂M老師的課,老師中英文俱佳,說話行雲流水,也因為成長的背景特殊,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文化。從老師身上,我學到很多道地的英文用法,也學到了必須深入了解某個文化,才會知道某些詞彙的用法。
White meat(白肉)跟dark meat(黑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英文中所謂的white meat(白肉),指的就是雞胸肉;而dark meat(黑肉)指的就是雞腿肉了。當時老師問大家的時候,班上大家都不知道。(自己住過美國四年,竟然也不知道!)不過,那天看書讀到一個小故事之後,也就比較釋懷了。
在一次訪美期間,英國首相邱吉爾應邀去一家供應冷烤雞的簡易餐廳進餐。在要取第二份烤雞時,邱吉爾很有禮貌地對女主人說:「我可以再來一份雞胸肉嗎?」
「邱吉爾先生,」女主人溫柔地告訴他,「我們不說『雞胸』,習慣稱它為『白肉』,把燒不白的雞腿肉稱為『黑肉』。」邱吉爾為自己的言辭不當表示了歉意,可心裏卻認為這是咬文嚼字。
第二天,這位女主人收到了一朵邱吉爾派人送來的漂亮的蘭花,蘭花上附有一張卡片,上面寫:「如果你願把它別在你的『白肉』上,我將感到莫大的榮耀--邱吉爾。」
- Jan 30 Tue 2007 12:07
翻譯所口譯組怎麼準備(part 2)
◎口試:
口試是考試成績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雖然說筆試口試各占總成績的50%,但是就口譯組而言,往往決定錄取與否,是在口試中拉開來的。師大的第一階段放榜到口試時間距離很近,所以不可以想說到知道通過再來準備,那就來不及了。
上一篇說到口試科目包含:重述(即放一段約一分鐘的英文,在不記筆記的狀態下把聽到的內容盡量重述,考驗記憶力)、逐步口譯(也是放約一分鐘的中文或英文,在不記筆記的狀態下把聽到的內容盡量譯出來,考驗翻譯能力)、及面談(考驗考生的應對與談吐)。
- Jan 30 Tue 2007 03:47
翻譯所口譯組怎麼準備(part 1)
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一直想寫篇文章,也紀錄自己準備考試的過程。今天就來說一說吧!當時報考師大跟輔大兩間學校,師大先放榜,所以輔大雖然進入第二階段,後來也沒有去考了。
我自己是升大四的暑假才決定要考翻譯所的。大三忙社團忙得昏天暗地,沒什麼時間心力思考研究所的問題。不過當時就已經對口譯很有興趣,希望可以朝實務的方向前進。正好,升大四的暑假剛好參加了一個活動,到香港大陸交流,接觸到對岸優秀的大學生,受到很大的刺激,像被電到一樣,深深覺得自己很不足。時機也剛好,我回到台灣之後就下定決心好好努力,準備翻譯所。
我覺得考翻譯所(尤其是口譯組)最重要的是對口譯這個行業/學門的了解。高中大學時代看了一些相關書籍,比如張嘉倩老師的《英文榜首張嘉倩》、蔣希敏老師的《譯口同聲》、張介英的《英文王子張介英》,都是了解口譯很好的方法。大三時也修系上何慧玲老師的口譯入門,在技巧方面有過基本的練習。我覺得,真的要了解到,口譯是非常非常辛苦的一條路,不是說進到翻譯所一定能當口譯員(這只是個一連串學習的開始)、學口譯投資報酬率未必很高(當然,一定也能獲得很多)。一定一定要有興趣有熱情才來念,這樣才會開心!(我都覺得考試簡章上應該寫個Warning:Those that think this is a glamourous job should not register for the exam.)
- Jan 22 Mon 2007 20:35
口譯期末心得報告
Learning Journal for Interpreting 2
Grace Huang
進入學期的下半,我們已經上完所有的口譯基本技巧,進入了視譯與逐步,以下就這幾點分別闡述自己的優點、缺點跟有疑問的地方。
Sight (Chinese into English)
- Jan 13 Sat 2007 23:51
同步口譯初體驗
這兩天所上辦了個workshop,請一位比利時來的教授到所上來上課。翻譯所念了一個學期,今天第一次有機會,到口譯廂裡做同步口譯。(通常是一年級下學期才會上到的課程)
同步口譯,其實就是在講者說話的同時,聽眾戴著耳機,聽口譯員從口譯廂中即時的翻譯;而口譯員則是坐在口譯廂中,透過耳機聽到講者的聲音,再透過麥克風譯給觀眾聽。大概就像Nicole Kidman演的電影《雙面翻譯》中的那個樣子,大官在底下說話,口譯員也在包廂裡說話。(不同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像她那麼美的翻譯!)會叫同步口譯,就是因為講者沒有停下來讓口譯員翻譯的時間,所以通常口譯員落後講者半句到一句話,一邊聆聽講者的同時,一邊將先前聽到的內容用另一種語言譯出來。
理想的狀況下,口譯員要快速準確,把迅息完整傳達。比如說,當講者反全球化的態度十分堅定時,口譯員要將這個訊息(也包含講者的強勢態度)用另一個語言傳達給觀眾。
- Dec 14 Thu 2006 23:58
True Lies
在家練習翻譯,看了兩段演講影片,兩者素求相同,都是為總統大選拉票,但演說風格卻南轅北轍。兩段演講各別別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在2004年召開的黨大會,主要要為當時的總統候選人拉票。
一則演講是共和黨美國加州長,也是前動作片明星阿諾史瓦辛格。另一則是美國伊利諾州黑人議員歐巴馬。兩個人同樣描述自己的成長的經過,宣揚美國普世不變的自由民主平等價值。
歐巴馬是美國第五位黑人參議員,溫文儒雅、沉著穩重(雖然背景差很多,卻讓我聯想到我們的馬市長)。阿諾則是來自奧地利的美國移民,經歷特殊,而且當過電影明星,自然有一定的群眾魅力。他演說時幽默具搧動性,聽他演講的同時,還有好幾次忍不住噗吃笑了出來,如果用台灣的形容詞來說,可以說是「俗又有力」。
比如說,阿諾接受民眾的歡呼,上台演講時,不但幽了自己一默,也讓群眾情緒為之高漲,十分厲害!在他上台準備演說,群眾的掌聲及歡呼聲不絕於耳時,他這麼說:
- Nov 22 Wed 2006 23:13
興高采烈
轉眼間,開學已經兩個月,進入所謂的期中mid-term。
老美們有midterm election;我們翻譯所有midterm evaluation。
讓我們這些碩一菜鳥,跟老師們面對面會談,討論個別的學習狀況,評估強項跟弱點,也讓我們提出一些問題。
今天跟老師們面談後,撇開老師的建議批評指教不談。我倒是獲得了一個自已很喜歡的讚美。老師說,她覺得我滿突出的一點,就是總是「興高采烈」的,很開心的樣子。(Those were her exact words!)
- Nov 16 Thu 2006 22:57
口譯期中心得報告
Learning Journal for Interpreting
Grace Huang
Most entries in my journal are solely written for the purpose of recording my progress and reflections of learning interpreting in the first two months at GITI. I divided the skills we’ve learned in class into several categories and commented on my experiences in learning. (Also, I underlined some of the questions I have about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I’ve included an overall impression of my learning interpreting at the end of this journal. The last two entries of this journal are derived from my blog. You may find them in a more casual style. Yet, they are an extremely realistic record of my feelings.
Reflection of the First Two Months at GITI
- Nov 14 Tue 2006 00:01
耳朵裡的小豆芽
走在路上、捷運上公車上、咖啡館圖書館裡,都常常看到有人戴著耳機聽音樂。
耳機分很多種。有一種很大很醒目,像個髮圈一樣掛在頭上,把耳朵整個罩起來,很像飛行員會戴的那種東西(以前室友有一副這種耳機,每次戴他的耳機要很白痴的裝出耳行員開飛機的樣子);也有一種中型耳機,不像飛行員那種,size剛好,就貼在耳朵外面;還有一種,我用的耳機,是最小型的那種,叫做earbuds,是可以塞進耳朵裡的那種。
我的耳機,就是這種earbuds。用它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外型跟小豆芽一樣,小小的,方便好攜帶又夠低調,戴著不會太醒目。
這種最小的耳機取名叫"earbuds",真的很奇妙。"bud"可以解釋成小豆芽的意思。Earbuds(耳朵裡的小豆芽)這個名字,其實也挺可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