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Journal for Interpreting
Grace Huang
Most entries in my journal are solely written for the purpose of recording my progress and reflections of learning interpreting in the first two months at GITI. I divided the skills we’ve learned in class into several categories and commented on my experiences in learning. (Also, I underlined some of the questions I have about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I’ve included an overall impression of my learning interpreting at the end of this journal. The last two entries of this journal are derived from my blog. You may find them in a more casual style. Yet, they are an extremely realistic record of my feelings.
Reflection of the First Two Months at GITI
Basic Concept of Interpretation
這兩個月下來,覺得自己對口譯的基本概念和口譯這個產業增進了不少認識。先前看過不少跟口譯相關書籍(比如張嘉倩老師的「英文榜首張嘉倩」、蔣希敏的「譯口同聲」、張介英「英文王子張介英」、周兆祥的「口譯的理論與實踐」),以為自己對口譯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在翻譯所上課之後,才發現還有很多是自己不知道的。比如,先前沒有花心思去想口譯的歷史發展、受到哪些歷史事件的影響、在什麼時候開始有同步口譯…也沒有接觸到其他國家方面的口譯機構(AIIC, EU DG Interpreting)、口譯教學(EMCI) ,不知道其他國的口譯員的工作型態和生活方式。另外,也因為口譯課一開始的入門介紹,讓我去認識更多台灣其他的口譯教學系所。這些應該是一個學習口譯的學生該擁有的知識,而我也在老師的介紹和自己找資料、閱讀之中,對口譯更有概念了。
Paraphrasing/Oralizing Skills & Euphemism
Paraphrasing 和 oralizing的練習讓我感受到培養語言的flexibility非常重要。在練習paraphrase過程當中,我發現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being able to recognize words and being able to produce them. 所以,現在學習新的單字時,我會查字典,同時也會查同義詞詞典,把相同或相反的字義寫在筆記當中。另外,也把先前學單字的筆記拿出來複習,想一想是否可以當下想出同義詞/反義詞,然後再對照thesaurus。在這樣的過程中,也可以學習如何用比較委婉的方式表達不同的訊息。
Listening/Active Listening
以自己的英文能力來說,聽的能力比起閱讀和寫作,是比較突出的。在英語能力考試中,聽力成績也常常反映出這一點。不過,自己在聽力方面需要加強的,是聽不同國家口音時的能力。大學時代參加不少國際活動,有一些機會接觸不同國家的英文腔調。這個暑假對也擔任南島文化節的翻譯人員,有機會接觸菲律賓英文。但是,我卻發現一開始在聽這些南腔北調時,會比較吃力,甚至聽不太懂(尤其是印度和菲律賓腔),往往要有一段時間的接觸後,才有辦法完全理解。我想,這該要透過不斷的聽不同腔調的英文,才能夠習慣各種不同的腔調。
就active listening skill來說,我覺得自己在聆聽時,應該要善用自己的邏輯,將聽不懂的地方用邏輯拼湊起來,而不是為聽不懂而慌張分心。記得有一次上次聽同學演講,題目是”chocolate and acne”。當時把”acne”聽成”agony”,所以覺得演講內容十分不合邏輯。但是又因為太過緊張,而沒有用邏輯思考,所以也因為聽不懂,沒有辦法recall。其實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應該就可以改變這種情況了。所以,要不斷提醒自己,聽不懂一兩個字沒有關係,不要慌張,將注意力集中在接下來的內容,並試著用邏輯找出文章的意思。
Recall and Memory
我覺得自己的short term memory還算不錯,練習recall時大多可以把文章的架構和大部分的細節說出來。不過這幾個禮拜練習下來的心得是,記憶力絕對是需要、而且可以鍛練的。我大四那年準備研究所考試,常常和同學練習recall,就感受到明顯的差別。另外,我也發現理解是記憶的關鍵。一旦了解文章的內容和組織,要記下來就容易許多,十分自然就可以記下來。
我自己記憶的方法,碰到故事型的text,會用圖像式的記憶;碰到較大綱型的text,會用mental notes的方式,在腦海中看到一頁一頁的筆記,並把文章的結構和層次一一標出來。另外,要記下文章中的linkage,logic就是很好的方式,只要邏輯正確了,everything will come naturally。但是若是無法理解文章意思,那麼就會變成把零星的、沒有連結的片段死背起來,不但沒有效率也沒有效果。而練習recall,也讓我對自己處理訊息和記憶的方式更加認識,算是更進一步了解自己了!
Note Taking
目前上課只接觸了初步的note taking。我在筆記格式和方法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可能是一開始學筆記,所以自己發現記筆記時很容易將mental capacity用在「記錄」而非「記憶」上。也就是說,所有的內容都記到了,卻可能不知道整篇文章的架構和重點。但是,筆記的功能,應該是要輔助記憶,而不是阻礙記憶的。所以就這一點來說,應該調整自己運用mental capacity的方式,不該本末倒置。另外,我覺得自己要多花時間,發展出一套自己慣用的符號系統。目前雖然會固定使用某些符號,但也有很多時候是把不必要的中文/英文字寫下來,而浪費精神的。所以,應該要多加練習,讓自己用最少的力氣,做最多的工作。(According to Michelle, achieving the mini-max effect!)
Shadowing
這個練習最近才開始嘗試。先前大學雖然口譯課有接觸過,但是時間非常的短暫,而且並沒有考量到lag的問題。我發現自己在shadow時,跟上講者沒有太大問題,但是若要把lag拉長到半句以上,就會比較吃力了。 自己現階段目標是把lag拉長,並且抓到講者說話的大意。
Background Knowledge
Background knowledge是我認為自己最欠缺、也最擔心的部分。因為一直覺得自己大學念英語系,只有基本的語文能力,沒有另一項專長。而上了翻譯所之後,覺得自己好像患了資訊焦慮症,有點像在大海裡面,努力想抓住一些什麼,卻又不知道這樣做是不是有效果。目前加強background knowledge的方式,固定每天看中英文報紙。通常是中國時報還有Taipei Times,有時間會再看NY Times跟CNN, BBC網站上的video。另外,每個禮拜讀Time Magazine (看完70-80%),會做筆記,把不錯的句子跟不會單字記下來查清楚。另外,約一到兩週會看一本商業週刊。Economist也是一至兩週看一本,把基本能夠理解的文章看完(較艱深的就還沒有辦法了)。目前跟班上另一個同學有個想法想試看看,希望一個禮拜認識一個主要的國際組織,進行方式由一個同學收集相關的資訊,向另一個人報告。(想說如果效果不錯,可以找同學們一起開讀書會。)另外,我已經開始收集 glossary,在這過程當中,希望也可以慢慢累積自己各個領域的詞彙。
就背景知識而言,自己覺得最弱的兩個領域,是財經跟科技。我跟幾個同學這學期去旁聽研二的經貿筆譯,相信多少會有所幫助。自己也找了財經相關的入門書,準備安排進度閱讀。只是,不知道自己 這樣子的安排合不合適、夠不夠(當然,學習是永無止盡的)。因為總覺得自己的學習方式比較零散,這邊一點那邊一點,沒有一個完整、有系統的方式,可以吸收知識,讓我覺得比較慌張。或許老師可以開一些書單給我們,讓我們讀完做口頭或書面報告,可能會是不錯的方式。或是,老師如果有比較有效、有系統的學習方法來增強背景知識,希望能跟我們分享!
Practice
目前跟同學們練習的頻率已經越來越高,幾乎每天都會安排練習。主要練習內容按照老師當週上課的進度,將上課題材完成,或是自己找題材做相關練習。最近的重點著重在筆記跟shadowing上面。關於練習的方法,目前同學們還沒有找到一個固定的模式,還沒有固定的partner。因為班上人不多,多半是決定要練習後,再當下分組,所以每次會跟不同的同學一起練習。這是這種方式的優點。不過相對的,常常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浪費了一些時間在討論分組或練習內容上。所以我在想,是不是應該同學間有共識,以一段時間為單位,固定練習伙伴,然後過一段時間再交換伙伴。而跟伙伴之間,就可以自己訂進度或練習題材。甚至事先決定練習題材,然後準備相關背景知識,我想學習效率會更高。不知道老師的經驗中,過去學長姊們都是如何進行練習的。又或練習時有沒有比較好的方式,可以涵蓋各個領域的知識呢?
自己練習的部分,我通常會朗讀報章雜誌的文章,練習說中文跟英文的流暢度,題材多半是報紙的文章。我覺得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練習說話的流利程度,也可以學習一些較正式的中英文詞語說法。
Overall Reflection
到目前為止,上課和練習都是很愉快的,很喜歡目前學習的內容,而每天都是一種學習!我也發現,學習口譯可說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們的作業不是閱讀多少篇論文、或是寫多少篇報告等「有形」的成果;而是有沒有勤於練習,自己有沒有補充背景知識等「無形」的努力。因為這些都是長期累積的東西。所以,有沒有下功夫,就變很十分重要了。因為,實力就是在一點一滴中養成的。而現階段,自己最想做到的,除了提升整體能力之外,就是找出最佳的方法,能讓自己的努力發揮最大效果了。
- Nov 16 Thu 2006 22:57
口譯期中心得報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