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本中國作家哈金的小說,同樣是用英文寫成。跟《等待》一書不同,《瘋狂》講的不是愛情受到社會環境的禁錮,而是個人在扭曲的大環境逼迫下,思想觀念可能產生的改變。
故事描寫一九八○年代中國北方城鎮大學當中國文學研究生的年輕人萬堅,一日他的指導楊教授也是他準岳父突然中風,萬堅責無旁貸照顧起他。不過養病的楊教授行徑日趨詭異,不但時而清醒時而神智不清,甚至時常胡言亂語,平日和經常對著看不見的人求饒、辱罵賢慧的老婆出軌、抗議學校不公、甚至在言語中透露出自己對性的渴望...萬堅一步步跟隨陷入楊教授的過去,也陷入了一團謎霧之中。小說裡的楊教授經常以西方詩歌名其志,身處權力整肅中堅持著心的自由,而這樣的堅持,竟然是在身體病弱之時,才逐漸顯露出來的。透過萬堅的眼,讀者們逐漸明白,原來是整個政治局勢和官僚體系,讓楊教授陷入個人的瘋狂。病中,這位導師給了萬堅與以前截然不同的勸告和教導,他要准備考博士的萬堅儘快離開這座鐵屋,甚至去種小米,說:「書讀得越多,就越容易發瘋,像我。」「做學者,你只是砧板上的一塊肉,而別人是刀斧,可以任意宰割。」
而萬堅受到楊教授的影響,了解到大環境當中知識份子的無力與無奈。同時,萬堅面臨生命中種種變化:大學黃副校長獨子看上自己的未婚妻,利用狠毒的陰謀算計,奪走他的愛情;而因為對政治環境的絕望,萬堅也放棄繼續攻讀博士班考試,不願步上楊教授的後塵,任人宰割。性格憨厚的萬堅,原本對政治不甚熱衷,純粹出於個人因素而非政治傾向,沒有高貴的理想情操,純粹只是衝動的至天安門參加抗議活動,把抗爭視為發洩的工具,藉此為自己出一口氣。途中,他目睹了鎮壓軍隊的瘋狂行徑、血腥屠殺,甚至在返校之後,受到陷害成為當局黑名單上的異議份子,而必須亡命天涯。讀著讀著,也覺得,萬堅衝動的行為,是否也是一種瘋狂的表現呢?
我們見證到六四天安門事件社會背景下,個人(一開始的楊教授甚至到後來萬堅自己)和集體(楊教授身邊的掌權者,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僚;還有天安門事件中的屠夫)瘋狂的過程。書中又穿插了另一個瘋子形象作爲陪襯,再一次點出主題瘋狂。那個名為「小貓頭鷹」的人,曾是校內化學系講師,五十年代末被視為右派遭到逮捕。爲了逃避毒打、審訊和苦役,他開始裝瘋賣傻,喊口號、唱歌、學動物叫、胡說八道,甚至往自己身上抹泥巴和人糞。就這樣,小貓頭鷹終於苟活了下來。但二十多年的瘋狂生活,卻最後弄假成真。
同樣也是一本好看的小說,不過,卻有點重量!
- Feb 01 Thu 2007 19:18
《瘋狂 The Craze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