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逛書店,買了王丹的《在梵谷的星空下沉思》。突然想起認識王丹的種種...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時,我小學一年級。當時對這件事情的印象模模糊糊,不清不楚,僅限於新聞畫面。在學校聽到了同班的小朋友討論在新聞上看到的報導。只知道,中共政府對他們的大學生做了很不應該很壞很壞的事情。對為什麼這些學生遭遇這些暴行,也是一知半解。

慢慢長大,到了國中、高中、大學回顧這件事情,也才漸漸理解六四天安門事件其中的來龍去脈。不知道為什麼,學運民運社運這些歷史事件就是對我有種莫名的吸引力,想去探究去閱讀去了解。認識了那次震驚中外的血腥學生運動以及其中的領導人物;認識了王丹、柴玲、吾爾開希...那群當年有理想有抱負的北大學生;見識到一個陌生又熟悉的國度裡,一群熱血沸騰的年輕人為了民主自由所付出的代價。體會到執政當局為了保衛自己的權利 可能不擇手段做出令人驚恐的暴行...

高中時代 在學校那間小小的圖書館(圖書室?)看到了《王丹獄中回憶錄》。迫不及待的借了回家,自動延長睡前僅有的片刻課外閱讀時間,把這本書讀完。(可憐的台灣高中生,念課本的時間都不夠了呀!)不禁崇拜欣賞起王丹的毅力堅持、敢夢敢衝。這個年僅十幾二十的青年,居然在獄中規畫了念書做事的時程進度,思索如何提振自己的精神士氣...包括規定自己何時讀完史記、漢書、資治通鑑、明史等專業書籍、何時寫作寫信抒發心感想、何時看書看報與時俱進、何時鍛鍊身體保持體能... 他也思考如何用冷漠的態度面對獄卒,讓自己不至於萎靡不振。已經完完全全、徹徹底底,超出一般自由青年對自我要求的極限了。

大學時代,在師大圖書館找到一本詳載六四天安門事件所有紀錄的書。包含了所有當時中國大陸媒體的新聞報導、檔案照片、來往信函、公開聲明、文字敘述。也是又期待又驚奇的把它一頁一頁翻完,重新燃起對這些青年的尊敬(Most of them, anyway...)

後來,過了一二年之後,在一次參加活動當中,親眼見到了、聽到了王丹。聽到他談世界談中國談台灣、談兩岸關係談國際現勢、談年輕人的理想談該走的路。才發現,原來他跟我想像中的相去甚遠。想像中,他應該是個態度熱切、外放熱情的年輕人。但是實際上,給我的感覺他的調性冷靜深沉、內斂沉穩。不像是刻板印象中從事學生運動那種能言善道、大聲疾呼的領導者。

但是僅管如此,感覺他還是一樣,毅力堅持、敢夢敢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thaca 的頭像
    ithaca

    ithaca

    itha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